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>新闻中心>

瑞琳他抗—山西省性学会女性生殖医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圆满召开

发布时间:2023-01-09浏览量:1

为加强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,进一步推动对女性性健康及生殖医学专业的新理念、新技术的推广与交流,为女性患者带来健康福音。“山西省性学会女性生殖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”于2023年1月7日在太原市召开。本次会议由山西省性学会女性生殖医学分会主办,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。此次会议邀请了山西省性学会女性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候选委员、妇产科医生及从事妇产科相关专业人员。山西省性学会女性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、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魏芳教授分享了《瑞琳他抗-HPV感染治疗新方案》。

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魏芳教授《瑞琳他抗-HPV感染治疗新方案》

HPV属于乳头状病毒亚群中的DNA病毒,HPV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分子,完整基因组可分为3个编码区:①早期区:含E1、E2、E3、E4、E5、E6、E7共6个基因,全长在4500bp左右,可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、转录与细胞转化;②晚期编码区:含L1、L2共2个基因,其中L1为主要衣壳蛋白,L2为次要衣壳蛋白,可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,诱导机体免疫反应,同时促进保护性抗体的产生,属于病毒复制的晚期表达;③上游调节区(长控制区、非编码区):位于L1基因与E6基因之间,包含多个结合位点,可参与病毒复制、转录的调控。

人类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,性接触是该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,其次为消化道及母婴传播。此外,HPV具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,其主要感染部位为皮肤及黏膜鳞状上皮,易感区域集中在子宫颈鳞-柱上皮移行区。HPV的感染与增殖多依赖于上皮细胞分化,当HPV侵入基底细胞后,其DNA可于细胞中完成复制增殖,并随着细胞的分化逐渐向表层移动,在衣壳蛋白的包装下形成完整病毒颗粒存在于表层细胞中。基于此,成熟的病毒颗粒通常仅存在于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中,但分化成熟的上皮细胞往往很快脱落,易导致持续性感染形成。

魏芳教授对HPV病毒的特点和高危HPV整合性感染进行了深入分析,并强调在重视HPV疫苗接种的同时,也需要转变对于HPV感染的治疗观念,从“观察随访”转变为“积极干预”。她指出,早期干预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。目前,针对HPV感染的E6/7靶向性治疗的抗体药物,如瑞琳他抗,为HPV持续感染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这种药物能够阻断HPV持续性感染,降低病毒载量负荷,进而防止宫颈病变,对于无法自我清除HPV感染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。

HPV中E6、E7蛋白具有一定的病毒癌基因功能,与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。其中 E6、E7蛋白可分别与抑癌性P53、pRB蛋白结合使其失活,以此干扰细胞增殖周期的正常运行,导致细胞永生化,最终造成持续性的恶性增殖。此外,有研究发现,HPV16表达的E6、E7蛋白可下调干扰素表达,并增强白介素-18表达,为病毒的持续复制及免疫逃逸提供有利条件,进而诱发宫颈癌。

目前,已有大量研究证实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有研究显示,正常人群、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、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、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、宫颈癌的 HPV检出率呈递增分布,分别为4.00%、30.00%、55.00%、65.00%、99.80%。但通常情况下,由HPV感染发展至浸润性宫颈癌的平均时间至少需20~30年,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,即潜伏感染期、亚临床感染期与临床症状期,属于量变到质变、渐变到突变的发病进程。针对存在性生活的女性群体,开展相应的HPV筛查是降低其宫颈病变风险的重要方式。

与会专家围绕HPV感染患者治疗、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、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剖析和讨论。专家们肯定了瑞琳他抗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,赞扬了瑞琳他抗援助项目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举措。随着HPV感染与宫颈癌变相关知识的普及,以及宫颈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的不断精进,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共同努力下,宫颈癌对女性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将会持续降低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子宫颈癌将会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肿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