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04-02浏览量:1252
为加深对阴道微生态的认知,加强宫颈疾病的防治,提升女性健康水平,“宫颈疾病防治专家研讨会暨梵必妥上市巡讲会-广西站”于4月1日在广西召开。本次会议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江涛教授、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凌媚教授担任大会主席,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徐英军教授介绍了《梵必妥-阴道微生态调节与炎症治疗“绿色方案”》,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泓教授分享了《HPV感染治疗新方案》,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冯以梅教授进行了《病例分享》,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分享了《HPV分型及载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》。现场还有多名权威专家围绕“联合调节阴道微生态治疗对HPV转阴的协同促进作用”进行了深入讨论。
大会主席致辞
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范江涛教授
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凌媚教授
为分析阴道微生态环境与HPV感染的相关性,促进区内外学科交流,为宫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,特举办了宫颈疾病防治专家研讨会暨梵必妥上市巡讲会-广西站。本次大会邀请了区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做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,会议以大会主席致辞、专题学术报告、病例分享、专家点评、学术讨论和会议总结等形式展开,在HPV感染疾病和宫颈癌防治领域展开积极讨论。
学术分享
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徐英军教授
《梵必妥-阴道微生态调节与炎症治疗“绿色方案”》
女性生殖道是一个开放的空腔,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聚居区。月经来潮、服用避孕药、性交次数多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、抗生素等,皮质激素等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会改变阴道微生态环境,引起阴道菌群失调和大量条件性致病菌的生殖感染,从而导致阴道炎的发生。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主要表现为异味、阴道分泌物增多、外阴瘙痒、小腹肿胀、烧灼感等症状。可由细菌、真菌、淋球菌、阴道毛滴虫、支原体、衣原体等条件性致病菌引起。如不及时诊治,可引起宫颈炎、宫颈糜烂性阴道炎、盆腔炎、早产、不孕等并发症;严重者还会增加患宫颈癌和感染艾滋病的风险。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,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。 据统计,我国每年妇产科门诊就诊人次约10亿人次,其中阴道感染约5亿人次,反复感染约占50%,每年约有3000万育龄妇女不孕不育。每年有300万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甚至早产,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400亿元,它是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。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,维护女性生殖道健康尤为重要。 徐英军教授阐明阴道炎患者应用阴道微生态制剂的重要性,提高阴道炎及其相关疾病的治愈率,减少阴道炎复发,提高妇女生活质量。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,肯定了梵必妥妇科流体敷料用于BV患者治疗中的疗效确切,可尽快恢复其阴道微生态环境,提升其痊愈率,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和普及。由于梵必妥补充GOS/FOS益生元组合,促进患者阴道自有“内源性乳杆菌”生长,使内源性乳杆菌重新成为阴道的优势菌,克服外源性益生菌菌株难以在病人阴道内持久定植的困难。并且可以与抗菌类药物同时使用,效果叠加协同,提升患者的使用效果。
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泓教授
《HPV感染治疗新方案》
HPV主要在鳞状上皮细胞表面复制,如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与柱状上皮细胞的交界处;这种病毒复制会干扰鳞状细胞的正常复制,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。目前,已发现 170 多种HPV,其中超过40种与女性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病变有关。HPV型别根据其致病性的不同可大致分为高危和低危人群。低危型,如HPV6、HPV11、HPV30,可引起良性病变,如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(LSIL)和尖锐湿疣;而高危型,如HPV16、HPV18、HPV58,主要是导致更高级别的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导致宫颈癌。 陈泓教授分析了HPV病毒在宫颈疾病中的致癌原理以及HPV抗原的制备,并讲解了瑞琳他抗的研发机制及核心成分,是以卵黄免疫球蛋白(IgY抗体)为核心的生物耗材,可清除游离态病毒,防止循环再次感染。同时,阴道微生物的感染可造成生殖道黏膜损伤,增加了HPV侵袭的机会,健康的阴道微生态对HPV防治有着积极作用,梵必妥阴道微生态调节专用制剂中的渗透压PBS调节液富含的益生元组合,促进乳杆菌绝对数量的数十倍增长,抑制其他寄生菌的过度生长,从根本上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。
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冯以梅教授
《病例分享》
宫颈癌属于一种妇科恶性肿瘤,在临床极为常见,直接病因为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,相关医学研究证实,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受到40多种HPV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。相关医学学者认为,和正常人相比,宫颈各级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HPV多重感染率,如果多重感染有持续感染出现,那么其就具有更大的危险性,说明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,HPV多重感染发挥着促进作用。 大会上,冯以梅教授分享了瑞琳他抗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,以及使用瑞琳他抗治疗过程中的大量真实案例,显示了瑞琳他抗在治疗HPV感染和宫颈疾病中所取得的显著效果。瑞琳他抗采用改性明胶作为载体与γ蛋白复配共聚形成的明胶载体结构均聚物,可以将γ蛋白暨特异性HPV-IgY抗体,穿膜直达棘层、基底层细胞内,进而不仅可以清除游离的HPV病毒,而且可以彻底清除棘层、基底层的HPV病毒,从而达到阻断高危HPV病毒感染,降低HPV病毒载量,清除病变宿主细胞,防止宫颈病变、皮肤病变的效果。
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隋龙教授
《HPV分型及载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》
宫颈癌筛查HPV检测因其相较于传统的细胞学检查,具备高灵敏度、低漏检率、客观性以及阴性预测值高等优势,逐渐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初筛策略。2019年ASCCP《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管理》共识指南的重要变化是基于CIN3+风险提出处理建议,风险评估依据当前筛查结果及既往筛查结果综合评判,HPV筛查结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参考指标。同时,新指南加入了“风险阈值”概念,并提供了一个“框架”来明确风险阈值的界定范围,使得对病变风险的评估和后续管理更加精细化。 隋龙教授指出,分型结合HPV病毒载量可提示不同的风险程度,具有重要的临床评价意义。研究表明,常见的HPV16/31/33/52/58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;评价HPV感染程度,不仅要关注分型检测转阴,同时要重视HPV病毒载量检测。隋龙教授肯定了瑞琳他抗在临床中降低HPV病毒载量以及降低宫颈病变风险的价值与意义,具有降低HPV病毒载量,清除病变宿主细胞。病毒不再持续复制,进而降低了病变风险,从这点也可以反应出治疗手段的有效性,患者获益,有重要临床价值。 阴道微生态系统作为人体四大生态系统中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,通过抵抗外部病原体的入侵,阴道微生物菌群在人类生殖中发挥重要作用。目前已有共识认为,持续高危型HPV感染、宫颈微环境改变及其他辅助致癌因素(如生育、性障碍、吸烟等)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。 与会专家围绕“联合调节阴道微生态治疗对HPV转阴的协同促进作用”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,一致认为,阴道炎症的治疗,除了抗菌治疗外,还应与阴道微生态类产品联用,促进阴道内源乳杆菌增殖,加快阴道修复,由传统单一抗生素治疗转变为抗菌药物+阴道微生态调节制剂联合的整体协同治疗。最后,与会专家赞扬了梵必妥援助项目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举措。随着临床对宫颈疾病与阴道微生态联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,阴道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必能对HPV感染和宫颈癌病变的预防起到更大更积极的作用。